圖書館,知識的入口

本書由歷史學者侯瑞.夏提葉的三篇論文構成,分別是〈讀者社群〉、〈作者的形象〉、〈沒有牆的圖書館〉,旨在探討14世紀至18世紀之間,歐洲人如何因應印刷術對於書籍製作和文學生產造成的衝擊。

在第一篇論文中,夏氏表示書籍著作者、出版商、評論人、書籍檢查官會試圖掌控讀者的閱讀方式,使讀者接收到他們欲傳達的訊息。換言之,他們試圖建立一套書籍的秩序。然而,讀者在閱讀時會自行詮釋內容,且總是能取得禁書,因此閱讀是一種顛覆秩序的過程。弔詭的是,雖然閱讀史研究肯定讀者閱讀的自由,但古人的閱讀方式已難以考據,因此在研究時僅能透過作者、出版商、評論人、官員建立的限制,試圖了解古人的閱讀方式。

  夏氏於第二章採用傅柯「作者功用」的概念(意即以作者區別文本),分析法律、權威控管以及文本的物質性,探討作者的定義形成的過程。在法律方面,夏氏檢視著作權法制定的歷史;在權威控管方面,夏氏則表示掌權者為了對付異端思想,會要求書籍註明作家姓名以示負責;至於物質性方面,夏氏探討書籍作者如何影響字體、排版、開數等規定,和著作產生更緊密的連結。

 印刷術發明以後,書籍大量出版,圖書館已不可能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書,然而,人們卻能簡化此理想。本書最後一章,作者分析單字 bibliothèque的三個意義:圖書館、文集與目錄,呈現人們如何透過編纂文集、目錄,簡化建立普世圖書館的目標。 
本書為學術書籍,雖然內容對於大眾而言稍嫌艱深,但可一窺學者的觀點,重新認識「書籍」、「閱讀」、「作者」等習以為常的概念,不失為一次新奇的閱讀經驗。

A- A A+